“科技小院”:“三农”发展的金色翅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就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龙头,以吉林农业大学等农口兄弟科研院校为成员,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农资生产企业、农业生产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广泛开展农业科研活动,用铁的事实和铿锵有力的话语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递交一份份满意答卷。
七年艰辛 成果斐然
“科技小院”起步于河北省曲周县,这里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历史最长、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中国农大人带着周总理的嘱托,在河北曲周建立了“治碱实验站”,开始了“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伟大事业,不仅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还取得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培养造就两位院士、两位校长及60多位专家、教授,200多位博士、硕士;也造就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地方政府40多年长期合作的典范以及和当地人民水乳交融的感情。 2009年5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曲周县白寨乡揭牌,开始了中国农大师生与曲周百姓携手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目标的伟大征程。为了方便农民获得实用科技,中国农大师生与当地农技人员一道,在村里建起“科技小院”,长期扎根基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朋友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极大推动了高产高效技术示范推广。
自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以来,其“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和推动农村发展”四大功能不断体现。在此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加快了在全国建设“科技小院”的步伐。八年来,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农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资生产企业”“农资科研院所+农业生产企业”等形式,目前已在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安徽、四川、重庆等20多个省份建立了60多个科技小院,涉及小麦、玉米、水稻、西瓜、菠萝、香蕉、芒果、苹果、葡萄等22种作物, 从祖国的北方到南方,东部到西部,“科技小院”就这样野蛮地生长着,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作物种类、服务对象不断延伸,“科技小院”连接校园与基层、服务社会、助力“三农”的社会影响、服务成效日益凸显。
聚焦吉林 助推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三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解决好“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立足吉林农业发展实际,开展农业科研工作,他们用海量科研成果见证了“一心向农、全心为农”孜孜以求的严谨态度和科研精神,把无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产量和质量让农民翘指称赞。 自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们,在中国农大张福锁、米国华教授和吉林农大高强教授等领导和指导下,积极探索、克难攻坚,先后完成《氮素对东北不同土壤上玉米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研究》《高产高效春玉米滴灌施肥技术研究》《基于土壤类型的玉米高产高效精准管理策略与技术研究》《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根系构型特征研究》《东北春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体系设计与验证》《东北春玉米机械化施肥技术规程》等几十项课题研究,为吉林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节水增粮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地处吉林西部的通榆县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达300万亩,当地除种植玉米、高粱、葵花外,还种植绿豆、豇豆、红小豆、芝麻、花生、谷子、糜子、打瓜、西瓜、辣椒、土豆、棉花等作物,但由于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束缚,当地农民养成了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增收致富信心不足,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面对通榆县广袤无垠的耕地、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东碱西沙的土壤条件、丰富的作物品种,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样复杂条件下可开展的农业科学研究内容将更丰富,科研成果应用面将更广。于是他们与通榆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详细了解当地农业发展实情,问需问难,将服务触角延伸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指出:富裕农民,就是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后继有人;扶持农民,就是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总结全国“科技小院”发展经验,与当前全国开展的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在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精准发力,建起“扶贫科技小院”,以“四零服务”为根本宗旨,服务通榆农业发展,助推国家级贫困县早日脱贫。并以通榆为半径,向周边市县辐射,引领吉林西部农业高效发展。 ——零距离: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贴近实际开展农业生产调查、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集成,农业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人员下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的农民培训和“手把手”的农业技术服务,使村民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技术培训,在农业生产现场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 ——零时差:“科技小院”开展农业科研、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服务的时间和内容与田间生产需求同步,针对田间出现的问题,力争第一时间发现、研究并加以解决。 ——零门槛: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需求参差不齐的现状,“科技小院”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内容及方法,使不同层次、年龄、身份的农民都可无障碍地得到技术培训和服务。 ——零费用:针对农民经济条件差、生活不宽裕的现状,“科技小院”为他们提供的各类技术培训、服务和指导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在技术培训中和服务中,技术人员自带设备、自备交通工具、自己解决食宿。 “扶贫科技小院”点燃了更多家庭农场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地大户夺高产求高效的欲望之火,增强了更多贫困户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信心,她充满无穷的智慧和能量,牵引着更多的智者走上更宽广的农业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