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关于在全省脱贫攻坚战中实施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的方案》,全面拉开了我省脱贫攻坚序幕。
在我省西部的通榆县,1月以来,省、市、县三级包保部门共选派1000名包保干部,分别深入县里与包保村和包保户进行对接。副省长、公安厅厅长胡家福和省政协副主席张晓霈两位副省级领导,12个省直帮扶部门、6名市级领导、18个市直帮扶部门以及县级单位对应包保90个贫困村。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干部职工,村“三委”成员,大型民营企业负责人,以及自愿参与帮扶救助的各界人士对全县贫困户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包保。省级领导率先垂范,分片包保并直接联系到村到户。省直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带头联系包保,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带动市、县直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共同承担脱贫攻坚任务。截至目前,共帮助协调实施项目133个,累计帮扶贫困村、贫困户项目、物资折合人民币7382万元。省、市、县三级包扶工作组从乍暖还寒的春天到硕果累累的秋季,与通榆县36万人民、54598名贫困人员共同演奏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脱贫曲!
序曲:脱贫攻坚,风景这边真好
通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份,贫困人口覆盖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有山就有路,有河就能渡”。痛定思痛,全县上下与各级包保部门同呼吸、共命运,通过抓精准顶层设计、精准识别、精准包保、精准施策、精准筹资、精准立项、精准典型、精准兜底、精准监督、精准到户等十个“精准”,几个月来,全县脱贫面貌焕然一新——
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形成了一个目标、四个载体、五项原则、“六个一批”工程、七个责任体系、“13+”扶贫模式、47项制度的全县脱贫攻坚总体思路;资金整合更加有力,2016年,全县共筹措扶贫资金16.9573亿元,到位10.1909亿元;项目实施更加到位,2016年,全县谋划专项扶贫产业发展项目59个,投入资金总额9943.91万元,项目覆盖所有贫困户;脱贫手段不断创新,光伏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等“13+”脱贫模式多点开花;兜底保障更加彻底,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社会保障、脱贫基金,确保全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刚刚结束的县委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向全县人民庄严承诺:2016年,全县农村2.87万余户贫困户、5.45万余贫困人口中,将有1.86万余户、3.54万余人实现脱贫;2017年,通榆县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54598人全部脱贫,贫困县及9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到2018年提前国家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好一幅欣欣向荣的宏伟画卷!
脱贫进行曲:风雨无阻
扶贫先扶德,治贫先治愚。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打好“组合拳”,才能啃下“硬骨头”。是什么让一位农妇在会场高唱《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省公安厅和县公安局帮扶乌兰花镇春阳村和乌兰花村后,副省长兼公安厅长胡家福十分关心这两个村的脱贫工作,先后多次深入到农户为脱贫工作把脉,到项目施工现场督察,在他的指导下,这两个村的脱贫工作有了质的飞跃。“人不怕兜里瘪,就怕脑袋空”,省公安厅把引领村民精神脱贫、道德脱贫作为首要任务。他们启动实施“民风打造工程”,组织制定了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的《村规民约》;开展了“善道、孝道、富道”美丽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帮助村党支部研究制定了《关于为去世村民举行简易悼念仪式的实施意见》。驻村工作组以屯为单位组织集中宣讲,几个月来,他们走遍了两个村的10多个屯为村民讲课,使之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乌兰花镇有条横贯镇内东西的交通大动脉,这里由于常年通行农用车,被轧成一片烂泥洼,这条路成了群众反映的焦点。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立即到省交通厅反复说明情况,对方深受感动,告诉他报表只剩下一天时间,当天下班前一定要勘测补报上来。他马上遥控安排远在400公里之外的乌兰花镇、村干部反复进行测量,连中午饭都没有顾得上吃,经过紧张的忙碌,终于在下午下班前完成了各种报备材料。2016年,省公安厅协调相关部门帮扶乌兰花、春阳两村共修建村路、巷道33余公里。路通了,人心不堵了,村容村貌变好了,老百姓心里敞亮了。帮扶就要帮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根据群众反映,乌兰花村有92眼抗旱井没有通上电,省交通厅立即协调电力部门更换和新增变压器、线路……
一个不能不写的场景:8月初,驻村工作队在乌兰花村新发屯通报脱贫攻坚情况和讲解村规民约,正当活动结束,人们陆续走出会场时,64岁的老大嫂周玉清突然站了起来,“王处长,你们给大伙讲课磨破了嘴皮子,又帮我们通上了电,又给我们修路,我给你唱首歌,表达表达心情!”她话一出口,惹得一片笑声,谁也没想到她竟然真唱了起来:“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当唱到“共产党好”的时候,她哽咽住了,眼睛也湿润了。瞬间,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响了很久很久……
通榆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群众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帮扶部门和贫困户如何能琴瑟和鸣,形成共振?扶贫措施如何能够精准命中靶心?
“菜单”式扶贫,要害在精准,只有扶到点子上,才能对胃口、易消化。省政协副主席张晓霈包扶新发乡德胜村以来,每次到村里指导工作都提到帮扶要“精准”。省财政厅和县财政局也同时包扶新发乡六合村和德胜村,前期工作,他们更多的是进行精细调研,在一次次的入户和座谈后,摸清了这两个村的需求,每上一道“菜”,赢来的都是群众一片叫好声:为六合、德胜两村落实村屯公路24公里;投资11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惠及贫困户211户;投资1200万元筹建高标准蔬菜棚膜园区;引进316.8万元的农资综合平台项目,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短平快”种养项目,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
省监狱管理局帮扶新华镇育林村后,多次召开村“三委”班子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倾听群众发展意愿,让贫困户自己“点菜”,贫困户缺什么管理局就帮什么,让帮扶有的放矢。得知村里十年九旱,省监狱管理局将10.95万元打井配套款先行打了过来,保证了贫困户春耕用水;缺项目,帮助引进吉林政言农林开发公司柳树种育苗项目10.8公顷,给11户贫困户种植,每公顷年收入可达2万元;缺技术,帮助引进长春市“五合一”高科技系列玉米种植技术;缺销路,他们垫资购买土豆、白菜、萝卜种子,秋后全部高价回收;缺资金,该局在18个项目上共投入款物折合人民币401.5万元;群众反映基础设施落后,统一规划了4个屯的巷道、围墙、路灯、大门。
脱贫攻坚和生态发展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统一的。在帮扶过程中,往往是看得见、够得着的帮扶项目和产业更让贫困户觉得贴心。
作为包扶责任人,市委副书记刘化文,市委常委、通榆县委书记孙洪君分别多次到兴隆山镇交格庙村调研,为这个村的脱贫工作出点子、开药方。“两位领导为了我们村脱贫操碎了心。”村支书李忠文对记者说,现在,交格庙的脱贫工作终于上路了。
根据交格庙村养羊产业基础成熟特点,帮助成立了“希望养殖合作社”,建设牧业小区,筹集资金购羊1500只,建棚舍10栋。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养殖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合作社成员,采取集中饲养、年底分成的形式脱贫,小区年可分红利10.5万元。羊舍上安装光伏板,建分布式电站,实现了生态发电,不仅为牧业小区年节省用电4万元,还可创造2.4万元红利。
按照生态良好、乡村美丽、经济繁荣、保障全面的标准,包扶领导及包扶部门对兴隆山全镇脱贫工作进行整体指导并初显成效:“老家味黏豆包”和“单氏米业”两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帮扶1150户贫困户种植杂粮杂豆;光伏扶贫项目即将并网;覆盖8个村的“柴改电”项目正在实施;“一镇百店”电商扶贫项目全面启动;白城港元投资有限公司的养驴扶贫项目达成意向;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具有实用性和长效性。代县长刘振兴包扶瞻榆镇的11个贫困村,指导贫困村在养殖业和种植业项目发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吉林佳佳香集团与全镇重度、中度、轻度贫困户分别签订合同,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开展脱贫,项目覆盖3类贫困户合计1170户;东关村、前丰村分别成立养羊合作社,与贫困户开展肉羊合作经营,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实现脱贫,项目覆盖贫困户156户;天意公司与该镇四明村、兴隆村、民胜村的贫困户合作开展辣椒种植,项目覆盖轻度贫困户56户……
既要创新立项目,又要引进好产业。吉林财经大学和该县政法委进驻八面乡八面村后,采取产业、项目两手抓,多点发力:帮助成立辣椒合作社,完成了150公顷辣椒种植,当年可以实现全村131户贫困户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帮助成立养羊合作社,采取合作经营形式,覆盖特困户40户;帮助建立村民互助基金会,为“失信”贫困户提供资金保障;创新探索“互联网+扶贫”的模式,组建八面村“吉林农信·云联乡村村级电商服务站”;完善村民大病救助体系,多方筹措大病救助基金,缓解患病贫困户燃眉之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搭建一个综合性的扶贫平台,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积累与发展能力,这样的脱贫才是完整的和彻底的。
“一垧地增产了1万斤!”在9月10日的边昭镇“扶贫科技小院”现场会上,贫困户韩志发激动地展示着他的种田成果。经吉林省农业大学专家现场测产,他家今年玉米的公顷产量为10850公斤,而去年他家同一块地的公顷产量仅为5800公斤!增产秘密在哪里?吉林日报社驻边昭镇五井子村第一书纪德永告诉记者,这就是五井子村扶贫科技小院带来的效果。今年以来,吉林日报社和该县宣传部包扶边昭镇五井子村,如何打开扶贫工作突破口,形成农民持久的致富能力,一直是包扶工作的“心病”。年初,在报社的积极协调下,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县委宣传部积极参与,帮助五井子村成立了“扶贫科技小院”。
“小院不是院,平台带动一大片”,纪德永向记者介绍说,“扶贫科技小院是把校、政、企、农充分融合到一起形成的农业科技平台,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引导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运作模式是:由企业经过测土、配方,为贫困户中的特困户、中度贫困户无偿提供优质种子、肥料;小院负责人引领、帮助贫困户按平台给出的播种方式耕种;从耕种到收获期间,运用“互联网+”方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教授定期到田间指导或网上答疑。现已形成一个“小院”帮助3户、扶持10户、辐射30户的扶贫效应。
在陆家村易地搬迁小区,记者有幸采访到一位70多岁老大爷。
“俺怎么也都没敢想能住上楼房。”说话时李福打心眼里高兴。带着补偿款住进了楼房,面朝黄土背朝天多少辈的农民就此改变了命运。
汽车驶入乌兰花镇陆家村的边界,远远就看到科铁线公路旁那一排排红色的楼房,在夕阳的辉映下越发显得壮观和温暖。几个月来,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部,村支部书记武凤友告诉记者,市农委、县委组织部包扶陆家村,整个易地搬迁过程中,方案、协议、合同、规划等起草以及财务管理,都得益于市农委和县委组织部的全力支持。
目前,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包括5栋住宅楼、1栋公寓楼、8栋车库和综合办公楼、敬老院、幼儿园等已全部完工,安置搬迁户209户、6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188人。在陆家村易地搬迁小区东侧,记者看到,迷仁村的易地搬迁小区主体建筑已基本落成,农户将于12月底前入住,太平村的整体搬迁工程也即将开工。
在通榆大地陆家村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把镜头转向新华镇强胜村,9月28日,在该村村部,人头攒动,包扶部门干部、村“三委”成员齐聚一堂,组织村民签订补偿合同和申报入住户型。年初,市、县两级人民检察院包扶强胜村后,经过对本村和陆家村的实地考察对比,下决心以易地搬迁形式帮扶脱贫。从5月份开始,在包扶部门的安排下,易地搬迁工作步步为营,搬迁同意率达到了100%,工程可望明年开工,当年入住。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在家门口实现他们的“小康梦”!
杨家富是省气象局驻苏公坨乡农牧村第一书记,他克服家中上小学的儿子需要接送、体弱年迈的80多岁老母需要照顾等困难,坚持驻村帮扶。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把母亲接来租住在民房里,自己取暖做饭。在村部改造过程中,由于他连续多日奔波在寒冷潮湿的工地,引发痛风病不能行走,但他仍坚持在村部改造的第一线。省气象局得知情况后,派车将杨家富与其母亲一起接回长春休养了半个多月,痛风刚有所好转,他又出现在了农牧村……
脱贫畅想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在各包扶部门与通榆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何再接再厉,在两年的时间内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各包扶部门信心满满:脱贫已经不是目标,为了全面实现小康,我们携手再出发!
吉林大学的帮扶计划主打“扶智”:每年资助通榆县贫困学生190名,开展骨干教师培训100人次;每年免费培训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将捐赠进口医疗设备339万元;向吉林大学校友会推介通榆相关资源信息,为通榆县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宣传平台……
白城市国税局的下步包扶工作成竹在胸:在开通镇路杨村,进一步加大扶贫项目争取力度,帮助引进无污染、百姓参与度高的项目;帮助建设村级广播站,整治村屯卫生,建设美丽乡村……
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帮扶工作蓄势待发:在兴隆山镇长发村,引导贫困户发展中草药种植,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定期开展义诊和免费赠药活动,同时开展特色医疗救助项目;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陆续投建健身器材、文化阅览室等基础设施……
北华大学的下步帮扶计划让人耳目一新:与吉林云耕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吉林一号”卫星空间数据信息,对开通镇21个村的土壤情况进行卫星测绘分析,明确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
白城市交通运输局要交的答卷实实在在:在已完成新兴乡东兴村16公里屯屯通和屯内巷道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完成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完善排水系统工程和修建文化广场……
在8496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36万通榆儿女正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弹奏着充满希望的旋律,他们与各级帮扶部门携手并肩,站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舞台上,共同奏响脱贫攻坚这曲最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