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科技小院”这个名字对于我县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但她已活跃在通榆大地两年有余,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她给农民以力量,给农业以希望,给农村以支撑,与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党委政府一道,汇聚到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来,为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打造美丽富庶通榆奋力扬帆。 源 起 早在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李晓林教授率领学院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成立第一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建立于生产一线(农村、企业),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这个科技服务平台,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双高)为目标,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过8年发展,或由中国农业大学独建,或与各省农业大学联建,或与各地政府和农业服务企业联建,全国各省份已兴起80多个“科技小院”,通过“校、政、企、农”的深度融合,对农业科研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及对地方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6年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牵手吉林农业大学,踏着改革创新、科技致富、脱贫攻坚的步伐,走进我县,建起“通榆扶贫科技小院”。仅仅两年,“通榆扶贫科技小院”犹如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此30余人(次),博士、硕士及本科生来此150余人(次)。他们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实践基地,带着课题来,带着成果走,理论和实践紧密相容。一批批农村实用人才和“不走的农业专家”在这里诞生,博士、硕士及本科生服务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通榆扶贫科技小院”拥有一支创新发展的科技团队,拥有一群致力于发展的科技人才、创业者和企业家。张福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等职;李晓林,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高强,国家现代玉米产业体系土壤肥料专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是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专家,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荣风,土壤养分管理、污染环境植物修复专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米国华,植物营养生理学、根系生物学专家,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教授,现任中国土壤学会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土壤与作物》杂志编委。“科技小院”与脱贫攻坚相容共生,为“科技小院”由“1.0模式”向“2.0模式”提档升级注入新鲜活力。 发 展 两年来,“通榆扶贫科技小院”以“典型引领、多点突破、战略梯队、纵深推进”理念为指导,推行“扶贫科技小院+”模式,取得了预期效果,为通榆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注入了新鲜血液。 ——“扶贫科技小院+合作社”步步为赢 瞻榆镇向阳村建福专业合作社是在“扶贫科技小院”扶持下快速成长的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员已达127户。 王建福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广泛开展优质品种实验和推广工作,得到吉林省水科院、吉林省农科院、白城市农科院的大力支持。在吉林西部“节水增粮行动”中,他创造性地成立“瞻榆镇向阳村建福用水协会”,采取统一选种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降三提升”目标。他先后参加过国家、省、市、县农业部门组织的上百次农业培训,曾与袁隆平院士见过面;参加过中组部、农业部组织的培训,被当地百姓誉为“农业专家”。 ——“扶贫科技小院+家庭农场”蒸蒸日上 乌兰花镇春阳村青年农民王天宇,2016年春注册新洋丰大成家庭农场。他精于管理,勤于学习,在“扶贫科技小院”指导下,克服玉米市场价格下滑、收入减少难题,两年来收入颇丰,带动致富效果明显。他2016年种植玉米面积70公顷,2017年种植玉米面积80公顷,每年拿出10公顷做玉米实验田,将产量高、抗性好的品种向农户推广。该农场2016年为87户、2017年为102户种植户免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良种良法指导,帮扶贫困户8户27口人,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玉米公顷平均增产3000斤,2017年8户贫困户脱贫。 ——“扶贫科技小院+帮扶单位、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实现“扶志”和“扶智”双赢 吉林日报社是边昭镇五井子村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与“通榆扶贫科技小院”紧密相容,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创造性地实施了“扶贫科技小院+帮扶单位、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五井子村由此把校、政、企、农充分融合到一起,为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引导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与科技相结合的扶贫平台。通过“扶贫科技小院”为10户贫困户提供优质种子、化肥等,扶贫科技小院负责人(优秀种植大户)督促这10户农民进行田间管理,重点帮助其中3户特困户。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及研究生的科技培训、田间指导带动周边30户贫困户科学种田,形成帮助3户、扶持10户、辐射30户的“扶贫效应”,将观摩会开在贫困户田间地头,实现“扶志”和“扶智”双赢。 ——“扶贫科技小院+帮扶部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户(贫困户)”打开致富新路 吉林省监狱管理局是新华镇育林村帮扶单位,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驻村帮扶干部察实情、解民忧,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解决生产生活问题通盘考虑,为育林村解决实质性难题。 2016年,该局负责同志与在“通榆扶贫科技小院”开展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教授、吉林农业大学高强教授等达成共识,将育林村作为两所农业科研院校的实践基地。 两年来,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学生的指导下,当地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度发展马铃薯种植业,逐步推进马铃薯产业化,目前在建的粉丝、粉条深加工项目成为育林村的支柱产业。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扶贫科技小院+帮扶部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户(贫困户),为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生锻炼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通了道路,开阔了前景。 ——“扶贫科技小院+专家+‘五统一’管理方法+粮食储备库+农户”实现“一降三提升”
户成员,为克服盐碱地低产难题,合作社理事长高华费尽心思。2016年,结识“通榆扶贫科技小院”,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由原来公顷11000斤提升到19000斤。2017年合作社成员发展到45户,合作社耕地面积由最初30多公顷发展到现在450公顷。合作社采取统一选种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方法,实现了“一降三提升”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升单位产量、提升农业收入)。合作社投入近千万元建设储备库,建成粮食烘干塔,购进相关设备,把合作社成员生产双岗镇华翔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当地发展玉米种植业的骨干力量。成立于2014年,最初只有5的农产品全部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颗粒归仓”,使合作社成员精神物质双丰收
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以及博士、硕士、本科生努力下,在我县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在农业服务企业精心推动和农村经济组织及农民大力配合下,实现了“多方合力 志智双赢 脱贫致富 硕果飘香”目标,截至2017年年底,“通榆扶贫科技小院”取得丰硕成果。 ——服务触角延伸到全县8乡8镇,嵌入到9个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23个种植专业合作社、29个规模家庭农场之中。目前已为我县培养出60多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不走的农业专家”。 ——“扶贫科技小院+”模式获得高度认可,稳步发展。通过推行扶贫科技小院+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和贫困户模式,两年来全县2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6000多户农户实现明显增收致富,实现“扶志”和“扶智”双赢。 ——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开展,已覆盖全县8乡8镇172个行政村,从传统种植业向设施农业等领域延伸;推广的优质玉米、谷子、高粱、绿豆、葵花、芝麻、花生、打瓜子、葵花等适应性新品种表现突出,得到种植户广泛认可。 |